好了,這應該是近期最後一篇電影心得了!
我應該最後看The Artist,比較應景(從彩色世界回到黑白世界)
欸我不懂為什麼要翻姐妹,可能是感情上的問題(?)
其實翻女傭比較合適吧,畢竟故事就是在說她們阿。
不過這不重要
這也有點出乎我意料,我原本預計看完會很悶的,但,是一部蠻溫馨的片。
當然,中間惹哭了我不少次。
劇情上的鋪陳我很喜歡,女主角Skeeter與黑人之間的互動很窩心。而她想要寫這本書的意念也很勇敢。
以前有看過一部同時代講述黑人民權鬥爭的電影,那部就是真的悶,因為突顯的是不公平與抗爭的過程。而這部所凸顯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就算討厭那些眼高於頂的「白人」,但小孩子卻是那麼的天真無邪,傭人對那些孩子是付出真實情感的。而孩童的情緒也是最直接的表達出喜歡或討厭。
至於大人,我覺得沒有感情也是假的。這就又回到了一個「合群」的問題。就像劇中Elizabeth也不是真的想要Aibileen離開,但她沒有那個勇氣挑戰Hilly。又像是Skeeter的媽媽必須做出的痛苦的抉擇。我們這世界有太多的潛規則迫使我們無法做自己,不論是過去或是現在。
但也是有人像Celia這樣可愛又善良!令我意外的是她老公居然人也不錯。
整體來說,少了民權運動中那些血腥與令人憤慨的部分,這個角度是很平和的。
最後題外話一下,在我自己的不可原諒名單裡面,3K黨位居第一(大於那些blablabla恐怖分子)。雖然時至今日還是有許多邪教組織,但這種走火入魔到不行的組織人員是否該抓起來集體屠殺掉(喂 不過至少現在這種種族意識過剩的敗類留存不多,還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
這是近期電影中我選擇去電影院看的一部,我覺得沒有我想像中精彩,當然梅莉史翠普的演技沒有話說,但整個故事的倒敘手法有點出乎意料。雖然之前有稍微看了一些劇情介紹,但怕破梗太多我也沒有多看,只是沒想到是間斷性的倒敘。很妙。
(IMDb的評價倒也是比我想像中的低許多)
人物傳記類的電影果然無法是熱門電影,觀眾的年齡層也稍嫌大了點。不過,國高中生對這種情節也沒什麼興趣吧。
我覺得劇情方面沒什麼討論性,畢竟是既成事實,只是不同的人從何種角度去切入、演繹柴契爾夫人。令我敬佩的是化妝與梅姨的演技(不過兩項都得奧斯卡獎了,也不需要我的肯定)。晚年的柴契爾夫人,那個妝好細緻,據說是有用石膏面具還什麼的,感覺好辛苦!梅姨的演技就是整部戲的亮點了吧。
其實,就是一個時代性的爭議。自由經濟體制到底好或不好,至今仍是一個爭議。我們在「未來」看這段歷史,會覺得是一種致死地而後生的遠見。但若是回到當時,難保我們不是在抗議群眾中一起咒罵她冷血、政府無能的一員。以我的觀點來說,不論自由經濟體制到底如何,但政府插手太多往往會造成市場經濟無法運作或是產生一些經濟復甦的假象。不過我覺得,真正拯救她的與其說是復興的市場,不如說是戰爭的勝利吧。似乎在這種大家都要餓死兼政府快要破產的狀況下,戰爭是甘霖。就像真正拯救美國經濟大恐慌的也不是羅斯福總統(當然他也有盡力),而是二次世界大戰。
看了這部片會深深感受到柴契爾夫人的毅力與堅定的立場,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過度的堅持己見不外乎就是剛愎自用。就像Jeffrey說的,不要過度挑戰同僚的忠誠。我覺得藥下得太猛反效果也很大,而政治的世界有時候需要適當的「妥協」。不過,我覺得柴契爾夫人的堅持很值得學習,畢竟就像她說的,這時代的政治人物都在討好選民而非真正的在做事。所以,比起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在政治染缸裡的人似乎更應該觀看一下。
最後,我覺得上帝也許是公平的,成功的背後確實犧牲了許多別的東西。而一個家裡也無法有兩個強勢的人。
非常好看!
我覺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當之無愧。
雖然搬到大螢幕沒有那種聲光效果、爆破場面可能票房不是很嚇嚇叫,但我想不管是以哪種方式看,這都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
我們從小就是在看有聲電視、電影,對於那個無聲的時代比較陌生。唯一比較有接觸的可能就是卓別林的電影。
也就是因為沒有聲音,所以演員的表情及肢體語言需要更細膩的表達出情感。
Jean Dujardin把George Valentin的意氣風發、驕傲、落寞到窮途末路等情感演的非常生動。
不過我覺得除了最佳男主角,也該頒給狗狗Uggie一個獎吧,真的非常可愛!
對於故事的鋪陳我覺得也很棒,一個時代的結束代表另一個時代的來臨,世界總是不斷的在變動,而不能適應並跟著改變的人將會被淘汰。我們看到歷史上許許多多的貴族、富豪,不小心走錯了一步或是因為太過驕傲而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終會走上末途。是有點不勝唏噓,但卻也是現實。就像劇中Peppy說的"Out with the old,in with the new.Make way for the young.This is life" 很刺耳,不過我們也要以此警惕。
另外我很喜歡的隱喻,當大老闆一開始告訴George現在的趨勢是有聲電影的時候,他還停留在自己的成功與驕傲中。當時劇中所展現的是他聽到身邊的事物發出聲音了,但他卻不行。我想在他嘶吼著想要喊出聲音的時候,他也隱約查覺了這個趨勢,只是他的自尊心讓他放不下來他在默劇表演的光芒。而在他窮途末路後,Peppy再次的拯救了他,這次,他已經意識到了這即將是一個有聲電影的世界,但他無法接受他的無能為力。此時劇中所呈現的是,他看到了別人在跟他講話,他卻聽不到聲音。這是另一種絕望吧!最後在他終於願意嘗試與Peppy一起共演、也願意往新世界踏出一步之後,他聽到聲音了,他自己的聲音、別人的聲音,也代表他放下以往的芥蒂、融入了這個新的影視革命。
最後,關於劇中的「感情」。我覺得偶像的力量很偉大,Peppy的成功當然自身的實力與信心佔了很大一部分,但她對George的崇拜以及那不小心的巧合就是另一個機遇。可能我們對於好萊屋或是演藝圈有太多黑暗的想像,不過再黑的地方也會有好人,Peppy對於George算是盡心盡力了吧!相較於連他老婆都放棄他了,Peppy真的很令人感動。可愛的狗狗Uggie也始終伴隨著主人,還有衷心的老管家。所以,不論這世界如何演進,我們在這之中迷失了自我、成功或失敗,身邊能有這些真心對待自己的人要好好珍惜!不要輕忽自己的生命,要放下的是無謂的傲氣。
-The End-
最近看了不少電影,懶得一一細數。
這部是讓我有點迷惑,但演員表現很令人讚賞的電影。
不同於In time,主題讚、主角普通、劇情爛。
這部的主題很so so,雖然似乎是真人真事,但對我來說"so what?"
我一點也不關心瑪莉蓮對誰曾有過好感以及她私下如何,畢竟,我也不曾經歷她在這世界呼風喚雨的時代。
不過主角們的表現很棒,我是指Michelle Williams(Marilyn Monroe) & Kenneth Branagh(Sir Laurence Olivier)。
KB叔的表演很生動,一個中年男子想要找回青春的那種參雜著悲情與嫉妒的情緒,以及對於「女神」的種種苛刻,卻在靜下來時表現出的種種無奈。只是我不懂他老婆是在幹嘛...搞得我還以為伯爵會跟瑪莉蓮滾床單但其實他們根本沒怎樣。不過女人老了就真的會那樣疑神疑鬼的吧,又不能阻止身邊的男人把眼光放在年輕的肉體上。
男主角其實挺可愛的,男人會愛上瑪莉蓮無可厚非,但他算是有把持住吧,我覺得。
不過令我意外的是,他們居然沒上床,嗚呼~太神奇了傑克!(喂
整體來說,我覺得這不太需要花錢去電影院看。
(窮人愛看電影真的會傾家蕩產QQ <呃..)
這部電影又一次的告訴了我們五光十色的生活背後其實也有許多不安與痛苦,有時候我們這種小老百姓的生活反而比較容易得到幸福。但話說回來,既然選擇了這種華麗的生活,那必定也是要面對那些該要付出的代價吧!
事實上,Collin叫夢露放棄好萊屋的生活活的開心點的時候,夢露說:I am happy. 所以,就也是自己的選擇吧。
讓我們複習House叔的名言(?):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the end-